跨生物屏障纳米药物
报告人:薛向东
所在单位:上海交通大学
报告人简介:
薛向东,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,课题组组长,博士生导师。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,师从梁兴杰研究员。2015年至2020年,分别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。2020年12月加入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,研究方向为:靶向纳米药物制剂及其对肿瘤或炎症的免疫调控。目前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60余篇,论文被引4500余次,H因子34。包括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Nat Nanotechnol, Nat Commun, Adv Mater, ACS Nano, Nano Lett, Biomaterials, J Control Release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。申请PCT国际专利2项,中国专利9项。同为《Materials Today Bio》编委,《Exploration》首届青年编委,《Biomater Transl》和《iRadiology》期刊青年编委,中国药学会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,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,上海市药学会药剂学专委会青年委员(基础药剂学组)。
报告摘要:
纳米药物在进入血液循环后,会面临多重生物屏障,如血液循环屏障(血液剪切力、调理素化、肾脏清除等)、组织屏障(血管外渗、组织渗透)和细胞屏障(细胞摄取、溶酶体逃逸)等,这些因素显著降低了药物到达目标病灶的能力。例如,商业化纳米药物,如阿霉素脂质体、白蛋白紫杉醇等,可提高药物安全性并降低给药频率,但未显著提升药效。因此,在时间和空间上克服不同生物屏障,实现药物的高效精准靶向,是提升纳米药物疗效、降低其毒性的关键所在。我们利用超分子自组装技术,将药物分子直接组装成纳米药物;进一步采用层级组装策略,构建了一系列跨生物屏障纳米药物。这类纳米药物在不同的生物微环境中响应性地发生结构、稳定性、表面性质、影像信号等自适应变化,从而高效跨越生物屏障,准确地将药物及成像剂递送至靶细胞,实现高效、精准的肿瘤治疗和诊断。我们的策略有望显著提高药物负载量、肿瘤靶向性和递药效率,为开发高效精准的纳米药物提供新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