激光微纳仿生制造及其应用
报告人:李国强
所在单位:西南科技大学
报告人简介:
李国强,工学博士,博士后,四川省高层次人才专家、四川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、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入选者。现为西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科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、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、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、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成员。主要从事超快激光微纳制造和高精密3D/4D打印制造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,以开发微纳功能结构、芯片、器件及集成系统为目标,服务于能源、环境和健康等重点领域。曾入选全国高校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、中国科学院院长奖、中国科学院“百篇优博”学位论文、四川省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、西南科技大学青年五四奖章和青年文明号等荣誉和称号。2018年以第一发明人研发的基于微纳制造技术的“含油污水净化及溢油回收装置”荣获第46届日内瓦国际发明特别金奖,受到中央电视台、人民网、中国科技网、光明网等十余家新闻媒体的报道。在国际顶级和著名学术期刊如Nat. Commun., Adv. Mater., Adv. Funct. Mater., Nano-Micro Lett., ACS Nano, Nano Lett.等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 80 余篇,以唯一作者出版英文专著 1 部被 Springer Nature 出版集团以英文专著的形式在 Springer Theses 系列书中向全球发表。受理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。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民用飞机国家专项计划、国防科工局十四五基础科研项目、装备预研领域基金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四川省科技创新人才项目、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课题20余项。
报告摘要:
西南科技大学“微纳仿生制造团队”以“源于自然,高于自然”为核心理念,将仿生学原理与超快激光微纳精密制造、超精密3D/4D打印技术深度融合,致力于开发微纳功能结构、芯片、器件及集成系统。针对浸润性功能表面在航空航天、国防、新能源和环境等领域存在工艺复杂、性能差以及作用机理不明等共性技术难题,团队聚焦飞秒激光的精确可控加工优势,系统性揭示了激光-材料相互作用对表面浸润性的动态调控机制,建立了基于仿生微纳复合结构的浸润性优化模型。通过“生物启发-技术突破-产业应用”的创新范式,推动“结构-功能-环境”一体化设计,在推进仿生制造技术在生物工程、现代医学等领域的跨界融合与深度拓展的同时,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。